第356章读书改变命运(1/2)-《始皇帝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  在经历五年义务教育后,其中优秀的人才,直接上大学。

      没有所谓的初中,高中,因为大秦不需要。

      或者说,大秦的人力财力物力,也只能搞半天的义务教育。

      同样大学,也只是洛阳学宫,师范大学,咸阳军校三个大学而言,三个大学已经足以满足人才需要了。

      即便是如此,为了教育每年花费十万金,占据大秦财政的百分之十。

      唯有足够多的人才,才能加强对六国的控制。

      而足够的人才,这也是反腐的根本所在。

      干掉一个官员,立刻有三个当替补,这才是他敢于在赵地,在洛阳,咸阳等地,大范围清理贪官。

      次日,扶苏继续去上学。

      乡校的生活,枯燥而无味,却又是在改变着一个个孩童的命运。

      有的孩童上午上学,有的孩童下午上学,在学校学习三个小时,剩下的半天时间,就是回家帮助父母干活。

      至于孩童全天学习,没有必要。

      劳动教育,也很重要。

      课本教育是第一教育,劳动教育是第二教育,一个读书人读书后,鄙视着劳动,这是最大的教育失败。

      当然了,还有一个理由,就是大秦的财力,底层民众的财力,支撑不起孩童全天上学。

      一旬十天,七天上学,三天为休息时间。

      每天上三节课,每个课程为四十五分钟,节奏而有序。

      至于快乐教育,爱的教育,素质教育等,根本不存在,大秦也没有。

      一边讲道理,一边棍棒教育,棍棒教育下,出不好学生,却能出了听话的学生。

      简单而粗暴,却是治理了一次刺头,很多嚣张的孩子也是安生起来。

      在教学当中,一个老师教育一百多学生,还要讲述六门课程,所幸科目的内容比较简单,难度不大,可以胜任。

      在乡校中,扶苏在适应着学习情况,在与其他学生交流着,渐渐的有了一些感情。

      在求得父亲允许后,扶苏更是到了一些学生家中做客,带着一些小礼品。

      行走在这些同学家中,感受着他们家的房屋,食物,还有衣服等等,扶苏体会到了贫穷的含义是什么。曾经,他也在农家住过一段时间,可那个农家是公士,看似生活比较辛苦,可已经凌驾在多数的家庭之上,算是中等偏上。

      可很多同学的家庭,处在极端穷苦当中,家中的有五口人,很多耕地不到二十亩,根本不够一家吃食,需要当佃农为大户当佣耕,才能维持生计。

      可也只是维持生计而已。

      一旦遭遇徭役,或是打仗,家中又是陷入困苦当中,还需要借外债。

      还有的家庭,家中的父亲死了,母亲只能是改嫁他人,然后两个破碎的家庭凝聚在一起,彼此矛盾不小。

      可能就是一口吃食,一些衣裳,就是争吵起来。

      在闲暇之余,扶苏也是邀请着同学们,到了吃肆当中聚餐,食物就是米粥肉糜,还有一些水果。

      在同学们眼中,这位同学扶苏也只是权贵之家,父亲是一个五大夫,根本不知其太子的身份。

      只有乡校的老师赵雷,知道扶苏的身份,也是选择沉默。

      而看似松散的乡校附近,也是有诸多的护卫保护,防止着太子出事。

      而在太子扶苏,在乡校上学的时刻,卫缭开始了修路,修城墙。

      作为右丞相,仅仅是划水是不够的,还要有相应的业绩。

      随着大一统的进行,赵国和韩国的灭亡,在这两个国家进行修路,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。

      在过去的时刻,为了各地民众的集结,为了快速的调动军队,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,秦国每年要进行大量的徭役,让民众修着道路,让道路变得平坦,能让辎重车快速的前进。

      很多主要的河道,为了运输军队,还要拓宽河道,修建码头。

      还要修建一些短程的运河,这样可以快速的运输粮食,运输军队。

      这些在秦国境内,做的很好。

      可在赵国,韩国等却是做的很不好。

      很多道路,都是站着一米高的草,早就淹没了原来的道路;很多大道也是坑坑洼洼,道路崎岖不平;在一些主要的河道上,经常出现运输受阻。

      秦国在灭赵的时刻,往往是因为道路不变,好几次粮食运输不过去,还断粮好几天。

      在灭亡赵国后,卫缭就是想着在赵国大搞基建,大修赵国的道路河道水渠,可秦王政考虑到赵国连年大战,民众困乏,家中没有多余的粮食,很多地方还需要大秦运输粮食进行赈济,只能放弃修路。

      可现在,赵国修生养息,已经有四年多了。

      赵国的民众多幸福,这谈不上。

      可也该折腾一下民众,搞基建业务了。

      于是,卫缭到了大殿上,说着自己的计划,向秦王政请命,要前往赵地,亲自坐镇指挥,亲自去修路。

      赵政说道:“可!”

    
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