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6章反贪司,郭开(1/2)-《始皇帝》
第(2/3)页
朝廷会控制货币的数量,定期的将货币投放到市场当中,增加货币的数量,让大量的货币进入民众手中,从民众手换取粮食,布匹,皮革等物品。
空手套白狼,大肆的收割民众的财富。
在这一点上,商鞅就看的很是清楚,“粟生而金死,粟死而金生!”
卖掉粟米,换取金钱,这是亏本买卖;用着国库的金钱,买下粟米,这是赚钱买卖;
所谓的财富,从来不是朝廷府库有有多少货币,存储多少金银,这没有意义;所谓的财富,而是粮食产量,钢铁数量,桑麻的数量等等。
似乎觉得不够,又是发明看口赋,算赋。
民众为了缴纳赋税,只能是把自己的粮食,把自己的桑麻等,卖到了市场上,换取金钱;然后,用着这些金钱,给国家缴纳赋税。
利用这种手段,打破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,然后利用货物的涨跌,收割民众的财富。
又是把控粮食,桑麻的定价权,进一步收割财富。
然后,朝廷趁机赚钱了,地方的官吏和士绅也是喝几口汤。
很多民众会发现,辛苦种地一年,收入微薄;
辛苦种地两年,欠下债务;
辛苦种地五年,债务增加;
辛苦种地十年,债务继续叠加。
民众越是努力种地,越是欠债多,越是处在困境当中。
底层民众不断努力奋斗,不会增加财富,只会增加负债。
很多的底层民众,会卖地给那些官吏和士绅,导致穷者越发的穷,富者越发的富裕,等到小农经济彻底破产的时刻,国家收不上税收,底层民众困乏,官逼民反,帝星飘荡,天下皆反。
到了那时,纵然是尧舜禹转世,也是无法维持局面。
法家的专权模式,就是计划经济模式。
当今的大秦,法学家们提出的管理模式,也就是计划经济模式,制定了严苛而繁杂的法律,从衣食住行等皆是全面的管理,种地花费多少斗粮食,每顿吃多少饭,都是细致到了极点。
在这种模式之下,大秦民众一年收获的粮食,除掉留下自身的口粮,少数的种子之外,多数被朝廷用各种手段拿走,与毛熊的余粮收集制,没有什么太大区别。
然后,这些收集起来的各种资源,不断的用来军事战争,或是按照战功,分给民众。
在大秦,没有太穷的人,也没有太富裕的人,民众过得日子多好,多幸福,这是扯淡,可大秦的贫富差距也是七国最小的。
同样,大秦的经济发展也是最为缓慢的。
按照GDP计算,七国当中,齐国的最高,赵国,楚国次之。
反而大秦的GDP,处在很低的位置。
然而,大秦的军事能力是最强的,政府动员能力也是最强的。
大秦在建国后,依旧打算采取计划经济模式,然后开始大搞基建,修建长城,修建灵切,修建各郡县的道路,修建阿房宫等等,朝廷在不断的搞基建,然后不断的调动民众,发工资和粮食给民众,从而刺激消费,促进经济发展。
这与后世大搞基建,不断修建农村的公路,高速路,修建地铁,修建房地产,直接搞出六亿栋房子等,本质上是一个概念。
就是要通过不断的搞基建,不断的拉动内需,不断的刺激消费,基本上是一个概念。
虽然间隔两千年,可本质上不变。
很多大秦的官吏知道搞基建,扩内需,保就业,促增长概念,然后不知怎么的就是维持不下去了。
黄老模式,就是市场经济模式,君王放任不管,任由下面的自由发展,只是少量的干预,就好黄老思想。
黄老思想,本质上官退民进,自由发展,放任民间不断的长草。
本质上,就是藏富于民。
只有民间富裕起来,朝廷才能征税,才能割韭菜。
在汉文帝,汉景帝的时代,就是黄老思想,在盐铁上地方经营,放任地方经济发展,官方在退却,放任民众自由发展,结果民众富裕起来,那些顶级富翁和权贵财富增加的更快,贫富差距巨大。
富商与地方的诸侯,朝廷的官员等勾结起来,导致贫富差距扩大,各种危机隐藏不断。
这是典型的“一放就乱”。
到了汉武帝时代,改变着黄老思想,看似独尊儒术,欺骗民众,可本质上却是加强法家思想,官方势力的前进,官方垄断在加强,民间的资本在退步,很多大商人被率先收割财富,接着割中产阶级,再割底层的民众。
然后,天下皆是反对汉武帝,差一点酿造成大祸。
一管就死,一放就乱,互为表里,阴阳相济。
然而,不论是市场经济也好,还是计划经济,皆是从打破乃至是撕裂着小农经济。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,可能有冲突斗争,可更多是可以妥协,可以变为计划为主,市场为辅;或是市场为主导,计划为辅助。
可小农经济,注定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死敌。
赵政开口说着三大经济模式,开始尽情的纸上谈兵。
他不懂经济学,不懂经商,可架不住有着穿越者记忆。
在大秦的时代,是知识垄断的时代,很多的书籍都是权贵才能阅读的,即便是权贵阅读的书籍也是有限的;可在后世,打开手机,就能随意翻阅很多书籍,免费下载,阅读量广,视野也是广阔,几乎人人是嘴炮,人人是专家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