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4章学宫之行(1/2)-《始皇帝》
第(3/3)页
可汇报到了上面的时刻,秦王政只是回了一句话,一屋不扫如何扫天下,一地不种如何治天下。
很多学生无奈当中,也是安静下来。
在学校当中,有着学分制度,每天的打扫卫生,从事庖厨,养猪养鸭养鸡等劳动,皆是要计算到学分当中,而学分关乎着日后的成绩。
而成绩的好坏,又是关系着分配的问题。
洛阳学宫,实现五年一学期。
多数学生,在五年后会毕业的,而毕业后大秦是包分配的,会给予相应的工作。
学而优则仕。
读书是为了什么?
读书,就是为当官。
在学宫毕业后,会进入秦国的官场当中,多数会从底层开始,从事底层的秦吏,或是加入军队当中,成为秦国官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在大秦实行大一统的过程当中,他们会陆续进入被消灭的六国基层当中,加强对六国的控制。
至于指望着,进入学宫当中一步登天,几乎不可能。
翻阅书册,在上面记录洛阳学宫的发展情况。
优点很多,可缺点依旧不少。
王绾介绍道:“大王洛阳学宫发展到现在,虽然不如稷下学宫,可也有自己的特色!”
赵政说道:“我大秦能走到现在,就是因为务实。选拔人才,不求虚名,务求真才实干。明天寡人为监控,亲自询问和选拔人才!”
王绾激动道:“大王贤明!”
赵政说道:“学宫生源如何?”
王绾说道:“这些学生,一部分来自权贵之家,一部分来自义务教育的民众,一部分来自六国的游士!”
赵政说道:“学宫要多倾向于底层的士人,底层的黔首,增加着他们的比例。在具体的比例当中,底层士人当为五层,六国游士当为三层,两层为秦国权贵子嗣。年龄上也要给予限制,最低不得低于十五岁,最高不得高于二十岁!”
寒门崛起,寒门出贵子。
很多人天真的以为,家里穷,没有背景,没有身份,就是寒门。
可现实,却是很扎心。
寒门,就是家道中落,但又没有完全落魄,依然处于“士”的阶层。
寒门的“寒”,对于古代老百姓而言,依旧是只能仰望的存在。
就好似刘备,看似出生在底层,可爷爷是县令,老师是海内大儒,同窗是未来的太守,起点高于很多人。
至于底层的民众,黑色头巾裹头,叫作“黔首”。家里做生意的叫做“商贾”,有房有地的叫做“庶民”,而没房没地到处走的叫做“流民”,没正经工作的叫做“氓”,没当官的人叫做“白丁”。
这些才是真正的底层。
能进入洛阳学宫求学,没有背景差的,没有出生差的。
最差的背景,也是我爹是县令,我爹是大夫,或是顶级商人。
很多学生的背景,都是高级官权贵,或是公族之人,都是有权有势有背景之辈,不是官二代,就是权二代。至于底层的黔首、庶民、流民、氓、白丁等,根本没有资格进入其中。
就是底层的士人,也是没有资格进入其中。
这对赵政而言,很不好。
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,阶级固化,对于君王极端不利。
作为君王,要时刻打破阶级固化,要提拔底层的士人,用来稀释和瓦解权贵势力。
“臣知之!”
王绾说道。
赵政说道:“昔日的时刻,孔子招收三千弟子,七十二贤人,在招收的时刻降低学生的标准,追求着有教无类。不论是贵贱贤愚,皆是应当接受教育。寡人创立义务教育,就是想要让天下的民众,皆是可以读书。”
“只可惜,秦国财力有限,只能在咸阳,只能在少数大的城市,在经济宽裕的地方实现。而今在洛阳学宫,也秉承着有教无类,从底层的平民黔首当中选择优秀的人才,给予录取,重用!”
王绾点头应诺。